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实现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09-05-14 10:29:00 访问次数: 中共余庆县委常委 组织部长 肖扬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改革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活力之源。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为我们加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我们要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以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方法创新为动力,推动组织工作创新发展。
创新工作理念,激发组织活力
组工队伍是推进组织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高低,与组织工作的成效息息相关。因此,要着力强化组工干部的先进工作理念,造就一支能打硬仗的党务干部队伍,激发组织活力。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组织工作的基本价值取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就是着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人推动发展,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在具体工作,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出思路、作决策,要切实掌握和解决工作对象的所需、所怨、所盼。在用人上,坚持用其长、避其短,多激励、少责备,多引导、重培养,切实为干部服务。在决策上,坚持发扬民主作风,吸收集体意见,认真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确保工作思路、工作措施符合群众意愿。二是要营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着力构建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和谐相处的工作平台,按照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的要求关心干部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尽力解决后顾之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做到人尽其材,所尽其用。三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按照有效激励的原则,综合运用目标激励、竞争激励、典型激励、情感激励、荣誉激励和物质激励等方式,建立和完善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的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树立“资源整合”的理念。整合组织资源是组织部门的重要职能和重要工作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整合组织资源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组织工作水平的高低。在工作实践中,一是要整合组织系统内部资源,搞好横向互动,理顺组织部门内部机构间的工作关系,形成科学分工、相互配合、合理制约、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组织、干部、人才工作,使之协调运转,形成推动工作的整体合力;二是要整合组织系统外部资源,坚持左右互动、上下联动,加强内外协作,加强组织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借助“外力”,依托相关部门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组织工作。三是要整合社会资源。打破组织工作的封闭壁垒,加大开放力度,全方位、全过程、多角度、多视野吸纳外界信息,让社会各界了解、参与、评价和监督组织工作,确保工作内容来自于社会需求,工作结果服务于社会需要,提高组织工作的社会效益。
树立“争先创优”的理念。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强化竞争意识,营造崇尚先进、争创先进的浓厚氛围,形成你追我赶、惟恐落后的工作局面,是激发组织活力、提高工作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组织部门、组工干部和党务工作者在要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科学发展观中作出表率。一是要树立争创一流的竞争意识。始终立足“质量、效益、品牌”的工作主题,瞄准“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形象、创一流业绩”的工作目标和“全市有位置、全省有影响、全国有声音”的工作定位,自加压力,奋勇争先,打造一个富于创造力和竞争力的组工团队,不断推进组织工作实现新跨越。二是要建立争先创优的竞争机制。坚持引入竞争机制,建立末位淘汰制度,对全年工作目标实行量化管理,年底进行百分制考核,对工作成绩优异的,在晋职晋级、评先选优中实行优先考虑,对名列末位的单位实行末位整建。三是要建立争先创优的激励机制。坚持每年开展综合考核红旗单位、综合考核优秀单位、十佳挂帮领导、十佳挂帮部门、十佳示范点和优秀科级干部、十佳村党支部书记、十佳村委会主任等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组工干部的评选表彰活动,着力营造爱岗敬业、扎实苦干、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树立“服务大局”的理念。组织工作担负着为各条战线、各个领域配置组织资源,为党的政治路线提供组织保证的重大使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组织工作的第一要务。一是要围绕大局谋划思路。主动将组织工作放到全县组织工作的大局中去审视、去谋划和推动,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工作思路立足整体,总揽全局。二是要围绕发展狠抓落实。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解决组织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为发展配备干部、为发展储备人才、为发展凝聚人心。三是要围绕中心搞好对接。一方面要主动抓好当前的诸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等工作;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全县阶段性的诸如移民、维稳、危房改造等工作,切实为中心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创新工作机制,增强创新实效
创造性地推进组织工作,必须要以相应的机制作保证。要着眼于机制创新,认真总结好的经验做法,探索内在规律,及时把创新成果提升为制度规范,重点建立和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充满活力的组织工作新机制。
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科学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法,健全考核形式,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进行量化考核,形成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制度保证。拓宽考核渠道,把考核工作从机关向社会延伸,探索建立社会评价领导制度,通过开展视察评议活动、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对重要部门、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进行评议。进一步改进干部监督管理方式方法,认真落实经常性干部考察制度和跟踪考察制度,建立健全奖惩鲜明、绩效统一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干部选育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制度,扩大干部提名的视野和范围,真正把提名权交给广大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人民群众。不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优选等制度,扩大干部公开选拔范围,把群众的有序参与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全过程,提高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度。按照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干部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估、激励、约束等制度,落实好“评学、考学、述学”制度,促使党员干部经常受教育。拓宽干部培训渠道,采取联合办学、下派锻炼、上挂学习、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广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本领。
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要着眼于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长远发展的需要,树立人才强县理念,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重要环节,建立科学的人才规划,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健全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建立高效运转的调研机制、形式灵活的培训机制、渠道畅通的引进机制,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立足实际,采取调动、兼职、聘请、讲学、科研、咨询、顾问和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等多种形式,大胆开发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在全社会尽快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建立健全基层党建工作机制。要按照实施先进性建设工程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推行责任目标管理,突出抓住领导带头和责任落实,探索构建更为有效的责任明确、推进有力、考核科学、奖惩到位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增强各级党组织管党责任和管党意识。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探索城乡之间党组织结对共建的更为科学的形式,促进城乡之间党的基层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前进。以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构建城乡衔接、全面覆盖、协同配合、运转有序的党员管理工作新格局。全力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设置、组织功能、活动方式等,积极探索新的更加务实管用的模式和做法,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党的基层组织格局。
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水平
组织工作方式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组织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要主动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积极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水平。
抓调研,创新工作思路。调查研究是培养创新能力,启发创新思路的基本要求,是推动工作创新的重要前提。要努力构建完善的调研机制,通过调研出思路,出对策,出成果;通过调研开拓视野,掌握脉搏,形成科学的认识。对于有创新的调研成果,要敢于放在实践中试验,并注意总结、改进和完善;对一些成熟的经验,要提升为加强组织工作的办法、意见和规定,指导基层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水平。
抓重点,创新工作方法。抓住重点探索破解工作难题的新方法新途径,更加有效地促进工作,是推进工作创新的关键和核心。要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组织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立足本地实际,找准工作的主攻方向,寻求工作的突破口,创新工作方法,大胆涉足“肓区”、探索“特区”、突破“禁区”,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铸造工作品牌。同时,要在抓示范,培育典型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争相创新,百花竞放”的创新态势,推动整个组织工作不断发展,使组织工作在典型的带动下不断创新,整体推进。
抓结合,创新工作内容。推动创新在于根据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