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见形象
发布时间:2008-08-29 09:28:00 访问次数: 湖北省红安县委组织部 徐立清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年初,县委、县政府对县直部门联村帮扶进行了调整,组织部的驻点村被调至全县最为偏远乡镇的一个“老大难”村。
针对该村荒山岗地多的实际,经过多方面的调查了解,部里决定帮助他们建办一个速生意杨基地。村支书得知这一消息后,居然找上门来说,感谢组织部领导的一番好意,建个基地容易,但管理基地难,而且也不知道到哪个猴年马月才能见效受益,倒不如帮扶千儿八百元现钱管用。部长说,基地办好了也就是个“聚宝盆”,以后村干部的工资就不愁没着落。村支书虽然口里说是感谢领导关心,心里却还是有些不大乐意,但部长的一番良苦用心大家都不言而喻。
部里采取办公经费挤一点、部机关干部捐一点的办法凑齐5000多元钱购买了一万多株速生意杨苗送到了驻点村。谁知第二天,村支书又找上门来,说是村里青壮年劳力都外出打工,这树没法栽。部长说,明天我们就组织部机关的同志去帮你们栽吧。村支书以为部长是有意忖他,回头又赶到镇里去了。不一会儿,镇委书记给部里打来电话,说不用劳驾领导,镇里会想办法把树苗栽下去的。部长说,都已经安排好了。镇委书记觉得蛮难为情。
栽树的那天一大早,大家全部带上“康师傅”(方便面),搭乘30多公里的公汽,并步行了10多里山路才来到驻点村。大家挖的挖,栽的栽,各自忙开来。村组干部带着20几名党员也加入了植树的队伍。还有一些村民围在一旁看热闹,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有的说,他们是拿工资的,为群众办点实事是应该的。有的说,大概是“清水衙门”的,要不咋会亲自动手?也有的说,别看他们在那儿“绣花”,待会儿电视台记者一来“喀嚓喀嚓”两下之后不就班师回营。还有的说,他们栽树是假,回头到镇上混上一餐饭倒是真的。村支书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朝着他们大骂一通。
偏偏那天的太阳特毒,火辣辣的。镇委书记也带着一帮人风尘仆仆地赶了过来,还请来了电视台记者,说是中饭镇里已经安排好了。电视台记者扛着摄像机对着部长准备来个新闻特写,谁知部长脸色铁青,但还是很平和地问了一句:“谁带来的?要是来植树的,我们欢迎;要是来凑热闹的,那就请回吧!你们准备好的午饭你们就自己享用吧,大伙儿都带着方便面呢!”记者自知没趣,赶紧将摄像机收了起来。镇委书记也一声不吭地拿起了锄头……。渐渐地,看热闹的人少了,植树的人多了。山坡上人头攒动,有老人、有妇女、也有小孩,大家挖的挖,栽的栽,甚至有说有笑。谈笑声、锄头声,还有远处咩咩的牛羊声,汇织在一起,似乎在演奏一部春的交响曲。
夕阳西下,一万多株树苗全都齐飒飒地“站”在了山岗上。收工时,只见一位自发参加植树的老农半是感叹半是不解地问村支书:“书记,组织部是个啥部门?”村支书答道:“你咋这么外行?组织部就是专门管‘官’的。”老农捋着胡须自言自语地说:“组织部的干部就是不一样,咋看也不像是管‘官’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