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六个永不” 切实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发布时间:2008-09-16 07:55:00 访问次数: 新疆额敏县委组织部 龙海涛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中,组工干部如何真正实现“让党委满意、让群众满意”的目标,我认为应着重坚持做到“六个永不”。
一是学习永不满足。学习是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手段。党的十六大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组工干部的素质、作风、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党的看法,对党风廉政建设的信心,乃至影响整个党的形象,同时也决定组织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作为组工干部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习作为做人、安身、执政的头等大事,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境界,作为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永葆先进性和实现“双满意”的基本途径,孜孜以求、永不满足、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对待学习。
二是工作永不懈怠。邓小平同志强调:“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干,就是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共产党人应具有的政治品格,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什么时候求真务实坚持得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新的挑战,作为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就必须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踏实苦干,永不懈怠。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作风拧在实干上,把感情贴在民心上,把智慧倾在发展上,在实践中真抓实干,靠干来凝聚人心、克服困难,靠干来推动改革、扩大开放,靠干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作为党的组工干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标准和最终追求,时刻紧绷“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根弦,尽职尽责,竭尽全力当好“后勤服务员”,积极引导党员干部投身求真务实的具体实践。
三是用人永不信邪。组工干部作为管人的人,能否做到公道正派,直接关系着党的干部政策能否得以贯彻实施,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千秋伟业。因此,组工干部要像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对人的评价、使用和处理上,不管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政策办事。当用人上出现不正之风干扰时,不管这种干扰来自哪里,是什么背景,都要敢于抵制,有一种不信邪的精神;当对干部看法和使用意见不一致,尤其是当干部受到不公正对待和错误处理时,要敢于站出来主持正义,为干部说公道话,处理错了的,就要按照政策坚决纠正;当各种跑官风、说情风刮来时,不仅要丝毫不为所动,而且要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当干部由于各种因素而受到冷遇时,要敢于‘走冷门’,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帮助和鼓励他们振奋精神”。
四是创新永不止步。创新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当前,组织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做好新形势下的组织工作,必须在继承和发扬组织部门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思想观念、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的创新。不继承就没有前进的基础,不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凡是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有利于增强基层党组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先进性,有利于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思路和措施,都要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开拓创新,使组织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五是廉洁永不逾规。作为党的组工干部要牢固筑起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严以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去的地方不去,不该要的东西不要,不该交的朋友不交,永不逾规,永不越“雷池”半步。尤其是在用人问题上,要头脑清醒,保持高度警觉,不准跑风漏气、泄露机密,不准信谣传谣、随意谈论,不准给跑官要官的人提供可乘之机,做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职守、为党和人民把好选人用人关的忠诚卫士。同时,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坚持正确的生活态度,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灯红酒绿的侵蚀影响面前,切实做到拒腐蚀,永不沾,一尘不染,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六是制度永不放弃。加强制度建设,建立长效的保障机制,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切实做到“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和实现“双满意”目标的重要保证。组工干部要结合组织工作的职责、任务和要求,按照有利于树立形象、增强素质、规范行为、提高工作水平为原则,把先进性和“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和规定具体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立健全组工干部公开保证机制、程序保证机制、监督保证机制、责任追究机制、选调任用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组工干部岗位责任制、干部考察考核责任制,用制度建设增强组织部门“党员之家”、“干部之家”、“知识分子之家”的凝聚力和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