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衣食父母”,基层党员干部岂能今朝有酒今朝醉?
发布时间:2008-12-11 08:36:00 访问次数: 扈月文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对组工干部提出“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新要求,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新的时期,作为执政党如何保持肌体的健康,如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何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如何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都应扪心自问,都要有起码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普通党员,我耳濡目染一些党员干部的行为,深感忧虑和不安。
基层党员干部大多来自基层和农村地区,基层和农村是我们的血脉所在,不要忘记,我们是受人民之命、父老乡亲之托而来的,每一个有责任、有良知的基层党员干部岂能不“与民同心”?
土地是我们生命的根基,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可扪心自问,我们还有多少基层党员干部怀着对大地的敬仰、对人民的感恩之情?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已经开始走上了人民的对立面,背离了党的宗旨,干着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当儿子和母亲的血脉之情被斩断后,母亲是多么的痛苦和失望?一些地方干群关系紧张,老百姓的诉求无人应答,一些官员和人民群众争利,试想,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心里还有父母,还有人民,还有为人的基本良知吗?
人民的事情比天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谆谆教诲我们:“当干部的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百姓着想,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想事儿,这才能解决问题……我们眼里的一些小事,往往就是上访群众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我们这些基层党员干部,有的是部门长、科长,有的是地方行政长官,有的是村官,我们不妨打开自己的工作记录:有多少时间是在农村转田坎,和老百姓家长里短、嘘寒问暖?有多少次走进城镇困难群体之中,倾听呼声,解决生计?又有多少耐心听上访群众诉说,为他们设身处地着想,帮他们排忧解难?是的,为老百姓做事,就是做一些脏活、细活和累人的活,可把这些事情做好了,基层党员干部的职责就尽到了,我们才有脸面见我们的“衣食父母”。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党带领人民大踏步前进,人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改善。但“农村很穷、农民很苦”的现实依然突出。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只要怀着“与民同心”的朴素情感,深入农村,走进农家,贴心为民,把老百姓出村的路修好,山平塘整治好,村子里的绿化和环境建设好,医疗卫生和子女上学问题解决好,农村的面貌就会一天天改变,农民的生活就会一天天好起来,党群干群关系就会一天天改善。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只要我们在实践中真正用好“麻柳八步工作法”,还给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办事情、搞建设多听取人民群众的建议和意见,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真正做到“还权于民、让利于民、受惠于民”,人民群众难道还会抱怨“年年栽树年年荒、年年栽在老地方”,人民群众难道还会指责我们搞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麻柳的实践,是基层党员干部“还权于民”的写照,更是民心所望、民心所向。
让我们还是来细细品味一下薄书记的话吧——
当年刘少奇主席对时传祥同志说,我是国家主席,你是掏粪工人,这只是分工不同,我们都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句话感人至深,教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当时我还小,但这话很难忘。群众的信访多如牛毛,又错综复杂,往往是一些细活儿、小活儿、累人的活儿,我们的干部一定要重视这些“小事情”,肯于做这些“小活儿”。要像愚公移山那样,每天“挖山不止”,积以时日,积少成多,就可以解决很多群众关心的问题,这才算是名副其实的“勤务员”。
基层党员干部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是党在基层的“形象大使”,吃人民的饭、穿百姓的衣、用纳税人的钱,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铺张浪费,每一个有修为、有节制的基层党员干部岂能不“俭以养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艰苦朴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总书记要求我们牢记“两个务必”,可我们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却抛之脑后。
比排场,讲奢华,喜铺张,成为一些基层党员干部的恶习。
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喜欢觥筹交错,留连于灯红酒绿,下乡、聚会、待客,习惯大酒大肉,少则几百,多则上千,浪费无度。这样的吃喝,群众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就吃喝者本人而言,长此以往,喝坏了身子吃坏了胃,身患“三高”,得不偿失,实在让人痛心!
一些党员干部,嗜烟如命。办公场所抽,会议室抽,空调车里抽,不顾妇女儿童身心健康,不顾他人感受,在吞云吐雾中摆架子、显官态。殊不知,遭受“二手烟”危害的人,对你心存不满;更有人在心里嘀咕:“我们工资津贴差不多,每天一包大中华,钱从何来?”
一些党员干部懂得享受车接车送的感觉,公家的车不坐白不坐,在县城内开个会、联系一下工作、早晚上下班,都必须以车代步;一个人出差,带上公车,往还之间花费几千元。特别是早上上班高峰时期,一些公车呼啸而过,招摇过市,坐车之人独享自在和舒服。试想,一个路都不想走的党员干部,怎么会感受人间冷暖、百姓疾苦,在车窗的遮挡下,怎能眼见垃圾尘土飞扬、污水横流、市场秩序混乱?
一些党员干部,沉浸在吃吃喝喝的小圈子里,浸淫在吞云吐雾的自我世界里,超然于招摇过市的人间尘世之外,背负着物质的重压,他的心里还会有群众吗?还会获得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吗?还会有带领群众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吗?
其实,诸葛良相教诲儿子要“俭以养德”,是站在为子孙负责、为人民负责、为国家和民族负责的高度上去说的。中国的“吃喝文化”泛滥成“鸦片之祸”,难道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不应该警醒吗?
节俭,是一种健康的哲学。因为万物皆有度,反之则物极必反。“家有黄金三吨,也不过一日三顿”。道理多么简单、实在。可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为什么那么热衷于吃喝呢,为什么喜欢摆谱显阔呢?是文化的缺失导致的无知,是精神的空虚导致的无聊,还是责任的丧失导致无畏呢?古人尚有“一日三省吾身”的良好修为,我们的党员干部为何不可以过一过“一箪食、一瓢饮”的生活呢?
节俭,是一种人生的选择。西方的企业家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可自身的生活却选择了节俭:过简单的生活,过普通人的生活,过正常人的生活。看看我们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他们和一些暴发户为伍,从恶入流,人家是有钱就变坏,他们是有地位或有机会就变坏。西方的企业家和政治家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具有“公民心”;我们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和暴发户为什么那样,是因为他们“公民心”缺失,更可怕的是丧失了“公德心”。多一个选择节俭的人,多一分崇尚节俭的心,我们的社会的公民群体就多一份力量。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应该成为公民社会的参与者、践行者和推动者,我们应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基层党员干部不会生活在社会的真空,他们要面对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浮躁和浮华之风,如“暖风熏得游人醉”,如何保持清醒而不迷失,每一个有理智、有抱负的基层党员干部岂能不“宁静致远”?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古人之语萦萦在耳。
可我们一些基层党员干部,“今朝有酒今朝醉”,沉不下心,静不下气,胸无大志,浮华度日,个别党员干部身上充满酒气、赌气,甚至带有几分匪气(霸气)。你如果细心观察他们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朋友圈和娱乐圈,会深深地发出感叹:他们的志趣何在,静气何在!
志趣在山水,方有《徐霞客游记》;志趣在草药,方有《本草纲目》。北宋张载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他认为“本心乐为”,才能有“自修之志”,从而达到“自得”的境界。只有怀着善良的本性,揣着责任和道义,遵德守仁,行义有节,志趣才有大成。然而,有些人的志趣,缺乏道德涵养,没有审美品位,一味宣泄,一味玩乐,一味奢求,热衷于酒场、舞场、赌场,以追逐名利为趣,以猎取美色为趣。
志趣求高雅,重在养成,须得锲而不舍;志趣,可交流,不可交易;可相悦,不可逢迎;可切磋,不可喧嚣。人人有闲暇,莫以为无足轻重,任意挥洒;人人遇消磨,不要无所事事,随波逐流。做有心、有志、有为之人,不教一日闲过,不弃微薄,日有所获,累计起来,便是闪光的脚印和成就的花环。
志趣丧失,静气全无。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张口就是解放思想,随手就是战略举措,作决策拍脑袋,定指标靠胆子,工作满腔热忱,场面轰轰烈烈,哪里还有一丝冷静,更何谈静气?一些基层党员干部,把官场当作“名利场”,急功近利,搞跨栏跑、撑杆跳,不怕摆摊子,不怕出乱子,完全是个官油子。
为了我们的事业,为了养育我们的土地和父母,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需要养一点静气。
静气,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在给儿子写信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谓心静自然凉,处变不惊,静若处子,都赋予“静气”特有的气质。我们不能完全远离喧嚣,但总要找个地方,静下心来,调理一下自己的身心,清点一下自己的行程。白天我们手忙脚乱,夜深人静之时,总该放松一下疲惫的身心,练练精神瑜珈。其实,人没有什么东西拿不起、放不下的,只要静下心来就行。
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就党员干部的素质而言,也应该静下心来,把我们的心态调整一下,人生定位梳理一下,价值观校正一下,功利心清洗一下,良知和责任润滑一下,精气神提神一下,我们还是人民的儿子,我们将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