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起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重任
发布时间:2008-11-03 08:24:00 访问次数: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课题组 祝宝钟 刘润忠 赵晓呼 信息来源:《天津日报》
-
30年前发轫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运动,既是一场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对发动这场改革运动的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深刻考验。回顾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历史向我们昭示:执政党要想领导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不仅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同时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只有如此,才能始终掌握领导改革开放的主动权,既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又使党的执政地位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得以巩固。
1.党的自身建设既是30年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保证
在改革开放事业中,执政党建设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它既事关全局,又贯穿始终,既是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
首先,执政党建设本身就是改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我国的改革主要由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两部分组成。执政党自身建设,属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范畴,并且是重要的内容。因为执政党自身建设本身包含着对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法的改革完善和创新。而执政党的领导制度、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本身就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调整政治体制中的弊端,自然就包括了执政党自身改革的内容。不仅如此,由于党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其核心部分就是党的建设的自身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目标,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党的自身建设改革的发展状况。改革党的领导制度,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这些问题不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也不可能解决。事实上执政党自身建设涉及到的问题,从本质上讲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党的领导体制和党的素质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执政党建设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就是克服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政治体制改革中涉及执政党的主要是解决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体制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改革过程中执政党建设问题和政治体制改革在目标方向上具有同一性,都是为了实现党的领导现代化、科学化和民主化,使党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始终体现党的先进性。不仅如此,党的建设还是改革开放的目的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其次,执政党自身建设同时又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要坚持改革开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前进,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而党的领导地位的坚持和领导作用的发挥,其前提条件就是党必须是一个先进的有能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具备这一条件的根本途径就是不断地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与时俱进的姿态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建设党。改革开放虽然是党和国家主动进行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但是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对党和国家体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主动调整的过程中,执政党非常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处置不当就会面临巨大的风险,甚至引发执政地位的动摇。党的领导地位一旦动摇或者丧失,社会主义改革事业必将被断送。所以在改革开放中如何通过党的建设的不断加强来巩固执政地位,就成为保证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前进的关键。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失败都与党的领导地位的丧失紧密相连。一些执政党由于不善于在改革开放中加强自身建设,使自己由改革的发动者、组织者及领导者逐步成为改革的对立面,最终成为改革的牺牲品,其原因就在于此。把30年来执政党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我们党正确认识和处理了二者的关系,实现了党的建设与改革开放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才使改革开放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执政党又从改革开放中不断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把执政党建设纳入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作为一个整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把握和认真实践,使党始终掌握领导改革开放的主动权,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开放的水平和能力,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和重要的经验。
2.30年来党的建设与改革开放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中国共产党是把自身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机结合的伟大实践者。30年来,党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中心任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形成了党的建设与改革开放相互促进、相互保证的有利局面。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阶段,我们党都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适时提出加强党的建设的具体要求,使党的队伍始终成为领导改革开放事业的中坚力量,始终发挥着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因为执政党建设的不断加强而具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和政治保证。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发展又为党的建设不断深化提供新的条件和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邓小平以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和对党的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即将领导中国进行新的伟大改革实践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一系列新的自身建设要求,使党在实现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进行了必要的准备。在政治建设方面,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总结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中的深刻教训,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决策,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也为执政党建设确立了一个中心——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党的建设;在思想建设方面,在正确对待党的历史特别是党的失误的基础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态度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确立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为以后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奠定了最可靠的思想基础;在组织建设方面,提出恢复集体领导、正确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根据党的实际情况提出“四化”的干部队伍建设要求,为党领导各项改革事业提供有力的干部支撑。面对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十年动乱走向拨乱反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我们党适时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纪律,使改革开放稳定进行和党的地位的巩固有了强有力保证。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经过11年的执政党建设实践,我们党实现了从封闭起来搞计划经济的党向开放环境下搞改革的党的伟大转变,逐步成为一个善于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善于领导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型政党,由此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起步和不断推进。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严重挫折的形势下,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深刻变革之中,认真把握党的历史方位,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敏锐观察当代世界特别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展态势,深入思考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一些有效的做法,以与时俱进的姿态,成功地把党的建设事业推进到21世纪。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如何建设党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思想、新主张和新举措。创造性地提出了要把党建设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忠实代表的新要求,使党的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具体。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提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战略思想,大力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解决好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在领导干部中进行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使党的干部抗击风险、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提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实行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使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现代化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在全党深入系统地进行了以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武装,使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得到进一步巩固。从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这13年,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来自国内国外和党内党外多方面的严峻考验,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中引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根本的一条就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地改进和加强了党的建设。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难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面对21世纪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向全党及时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新要求,使执政党能够以新的姿态和能力主动适应时代挑战,担当历史重任,不断争取主动,更好地履行执政使命。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上,提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形成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推进的新思想。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使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实现新的认识上的飞跃;在组织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促进党内和谐;在作风建设方面,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正是由于十六大以来党的自身建设的继续推进和进一步加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事业才能够持久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