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2-25 14:04:57 访问次数: 办公室 信息来源:陈泽健
改革开放30年来,宣汉县始终按照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要求,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持。主要成效有:
(一)干部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和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1978年,全县县、区党政机关干部1059人,农村人民公社党政干部842人,到2007年底,全县各级各类干部17911人,其中,全县党政群机关共有干部2271人,干部总量合理。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改善,行政管理、政法、经济管理、金融、财会、农学等各专业人才齐备,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初具规模。干部队伍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公务员队伍中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759人、大学专科学历的1026人,分别占到了干部总数的33.42%和45.18%。干部队伍年龄结构更趋合理,基本形成了老、中、青梯次分布结构,其中,35岁及以下的648人,占28.53%;36岁到45岁的983人,占43.28%;46岁及以上的640人,占28.18%。女干部376人,占16.56%;少数民族干部76人,占3.35%。2008年,为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宣汉县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干部能力建设工程”,强化干部能力培养,加快干部成长步伐。与四川大学联合深入调研分析全县干部队伍的能力状况,建立《宣汉县干部能力标准模型》,有效提高干部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实践锻炼,主动适应扩权强县新形势,上派10名县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省级对口部门学习锻炼,增强干部对外交往、协调沟通和创新思维能力;选派33名县级机关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提高服务基层和服务群众能力;从县级部门和乡镇机关选派了5名干部到群众工作局、惠民帮扶中心、政务服务中心进行岗位锻炼,提高做群众工作、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积极配合重点项目建设,选派30余名县乡年轻干部参与气田开发、净化厂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全过程实践锻炼。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管理、使用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出台《科级后备干部培养选拔使用和管理办法》,制定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按照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要求,将20名科级干部推荐为县级后备干部、367名优秀年轻基层干部列为科级后备干部,建立了阶梯式人才储备库。
(二)干部考核考察体系进一步完善。1978年,邓小平提出“干部要实行考核制度”。1983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指出:在德、能、勤、绩中,着重考核工作实绩,并要求对考核机制进行调研探索。1988年,县委组织部选择粮食局和君塘区试点,同年12月向县委报送《关于区局级领导干部考核的意见》,县委决定“每年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一次年度考核”,我县正式建立领导干部考核机制。1994年11月出台《宣汉县党政群机关工作人员年度考核实施意见》,对干部年度考核工作做出部署,并对考核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等做出详细规定,标志着全县干部年度考核工作进入制度化阶段。为鼓励创先争优、奖勤罚懒,体现公平公正,2003年开始对正科级领导干部年度工作实行全县统一考核,分类确定考核等次。2008年,立足鲜明崇尚实干的用人导向,坚持以群众公认和德才素质评价为中心,健全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360度全方位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创新实绩考核,出台《宣汉县领导班子及党政主要负责人实绩考核暂行办法》,通过考核对象述职、组织群众测评、上下联动测评、组织考察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对领导班子及党政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实绩、党风廉政建设等7个方面、25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突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处置等评价。坚持日常考核与年度评价相结合,建立干部诚信档案,完善巡查制度,实施动态考核管理。实行考核组、本单位职工和上级领导、服务对象、关联单位三级联动,将组织和社会评价有机结合,力求考核内容科学准确、考核方式灵活多样、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强化考核结果运用,2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选拔交流到县级部门任“一把手”,“政绩突出”的领导班子中13名班子成员被提拔为“一把手”;1名县级部门主要负责人被免职,2名排名靠后的乡镇党委书记被调整。为有效解决干部考察失实、失真问题,提高干部考察准确性和科学性,探索并试行干部量化考察。针对资格审查、笔试面试、民意测评、组织考察、讨论决定等五大环节,设置多级量化指标和分值权重,建立从头至尾、由粗到细的定量指标体系。科学把握笔试量化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及分值比例;突出面试结构化要求,制定《面试评委结构量表》、《面试评价量表》,科学抽选评委进行量化评分;精心制作《考察对象素质测评表》、《个别座谈量化计分表》和《考察组评分表》,实现干部考察全过程量化,以量化评分为依据,“上”的硬气,“下”的服气。在公开选拔副乡镇长、公推直选县级部门机关党委书记、乡镇党委副书记工作的实践运用中不断修改完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干部选任程序进一步规范。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要求,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其程序是:民主推荐,广泛听取意见,提出选拔对象;组织、人事部门考察,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由于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是新生事物,其开展的方式方法、运用范围、结果使用等还需要探索总结,参加民主推荐(民意测验)人员的素质,特别是观念需要更新,思想、文化、理论素质需要提高。我县先后选择土黄区委、工业局、恒发丝绸厂、宣汉中学等单位召开职工大会,宣传动员,以填表方式,民主推荐本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人选,探索总结经验。1995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2002年7月9日修改后正式颁布,我县结合实际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工作的程序进行了完善规范。2007年,县委组织部确定为“干部工作规范年”,按照干部工作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三化”要求,做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出台《宣汉县县级部门和乡镇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程序》,规范“启动干部调配工作程序、组建考察组、民主推荐、考察预告、民主测评、全面考察、情况汇报、酝酿、讨论决定、任前公示、任前谈话、跟踪回访”等,共十五道工作程序,一环扣一环,一步连一步,增强了指导性和操作性。从2006年乡镇换届以来,报县委常委会票决任免干部16批,涉及干部445人次,均坚持一个步骤不减、一个环节不漏,严格按照“规定动作”调配和任免,并对提任人员逐一、详实记载《干部提拔任用记实表》,做到了全程记录、有据可查。
(四)干部工作民主进一步扩大。我县从1983年机构改革选配领导班子时采用民主推荐和民意测验起,始终将扩大民主作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导向。2000年,将县旅游局局长、峰城区公所区长、方斗和三桥乡党委书记、普光和厂溪乡长等6个正职职位进行公开选拔。2001年,选择25个乡镇56个职位进行“公选”,这批最终胜出者,在乡镇党代会、人代会上都高票当选。2006年乡镇领导班子换届中,面向全县36名“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公开选拔4人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尤其是2007年以来,我县积极探索干部工作扩大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使广大党员、群众真正参与到干部工作的各个环节,努力营造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和环境。先后拿出193个职位进行公开选拔和竞争,其中公开选拔和竞争的副科级及以上职位118个,占整个调配的403个科级职位的29.3%。采取职位公开、条件公开、笔试面试公开的办法,公选7名副乡镇长;试行定责明岗、民主荐岗、组织评岗、面试竞岗、陈述诺岗、直选定岗“六岗直选”模式,产生4名县级部门机关党委书记;探索“基层和群众推荐遴选—县委组织部初审—群众民主推荐二次遴选—县委组织部再审—返回征求意见”的“两上两下”模式,公推直选7名乡镇党委副书记;实行“竞职演讲答辩-职工测评-社会测评”的方式,全面推进县级部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和轮岗交流。大胆把干部选拔的标准和要求交给群众,把过程和结果亮给群众,切实增加工作透明度,有效扩大干部群众在选人用人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实现了组织、群众、社会三满意。2008年市委开展的县(市、区)委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情况问卷调查显示,91.1%的被调查者对县委“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评价为“好”。在2008年市委组织部开展的《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检查中,群众对县委提任干部的满意率94.1%。
(五)干部监督工作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后,干部审查工作逐步转向干部监督工作,即对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工作成为重点。1991年建立与县纪委、监察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机关保持联系的制度,1995年对干部监督方式进行完善,邀请县纪委派员提前参与干部考察,提拔使用的干部人选先由县纪委审查。进入21世纪,干部监督工作倍受重视和关注。2001年,县委组织部设立干部监督股,重点监督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科级以上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尽职履职和勤政廉洁情况,并承担举报领导干部问题的初核工作。2003年,县委组织部先后出台《宣汉县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领导干部监督办法》,并实行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2006年以来,我县明确重点,强化对党政“一把手”政治方向、行使权力、执行民主集中制等方面的监督,强化干部监督信息的交流沟通和监督检查结果的运用,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按规定严肃处理。把握关键,强化对干部选任推荐、考察、审查、公示、谈话、试用环节的全程监督。积极推行试用期制度,2006年至今,共有63名新任领导干部试用任职。强化领导干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