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2-06 16:11:00 访问次数: 舒圣祥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人肉搜索”作为2008年的一大热词,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迅速从原来的关注个人隐私和花边新闻,进展到惩恶扬善尤其是反腐败的正义领域。如果说因为涉嫌揭露并公布他人隐私,让“人肉搜索”蒙上了一层群体暴力色彩;那么,利用“人肉搜索”来惩恶扬善、反腐败,其实应该算是“人肉搜索”的一种自我证明,让我们看到了它在网络时代的积极价值。
所谓“人肉搜索”,按我的理解,实际就是利用无处不在的网民集体力量,来揭露原本不为人知的某种事实。它在本质上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话语传播规律是没有区别的,搜索任务仍然是由具体的网民来承担,只不过网络的开放性让一个人的搜索成果能在瞬间成为公共信息,集体的跟帖支持让原本隐秘的搜索行为溢满了“人肉”味,并以其强大声势对被搜索者造成巨大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作为一种网络话语和网络行为方式,“人肉搜索”本身无所谓好亦无所谓坏,它在相当程度上是一种必然趋势和必然现象,除非我们强制封闭网络的开放性,人为拆除网络在网民之间的无阻隔连接。网络的特点就是,发帖容易跟帖更容易,只要是大家共同关注的内容,很容易就能形成“一呼百应”之势。
在这里,“人肉搜索”的价值评价与其所关注领域和事件本身息息相关。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人肉搜索”,本身既不是一个褒义词,也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人肉搜索”恶意用于揭露他人隐私,那当然是群体暴力;将“人肉搜索”善意用于惩恶扬善,那就是社会正义的体现;而将“人肉搜索”用于反腐败,在我看来那就是公民权利的觉醒和变相回归。“人肉搜索”需要的是规范,而不是妄言取缔或者其他。网络上的“人肉搜索公约”已经充分体现了现代网络公民的自律意识,同时它还是对政府及时进行法制规范的一种“倒逼”。
具体到反腐败,“人肉搜索”实际是一种全新的“网友报道”新闻模式。盘点2008年的各类热门新闻事件,不难发现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很多热门新闻的出炉,一改往日由传统媒体最先披露进而公众关注评论的传播路径,而是直接由网友最先揭露,然后传统媒体跟进报道,最后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出国考察门”、“地方政府副职官多为患”、“局长抽天价烟戴名表”等,都是从网友披露开始的,另有多起“问题官员复出事件”,也是由网友最先发现的。
网络时代,“网友报道”已经让“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而这恰恰是“人肉搜索”用于反腐的威力所在。想想看吧,只要是在公共场合,当你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没准就会被网友的眼睛或者镜头“扫过”,不经意间也许你的所作所为就将广为人知——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它更加精妙地诠释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正规的监督体制也许对某种隐性腐败或者违法乱纪行为无能为力,但是工作照片上的一盒香烟,却可以揭示出一个严重的腐败问题,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相当有效而全面的监督。
“人肉搜索”反腐败,一方面,得益于政府信息的逐步公开以及网络环境的相对开放,另一方面,又将进一步推动信息公开的步伐和监督体制的完善。同时,它还极大地增强了人们的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给人们以强劲的纳税人感觉。有人大代表建议将十七大报告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写入宪法,而“人肉搜索”反腐败无异于首先将这“四权”写入了网络,它是公民真实享受“四权”的一个开始。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人肉搜索”反腐败的本质,其实那就是:我知情,我参与,我表达,我监督。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百姓观点
“人肉搜索”反腐符合中国国情
十多年来,公众一再追问,官员财产为什么不能公开?有关方面总是羞答答地说,这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如果是这样,我就要说,用“人肉搜索”来反腐,更符合当下中国的国情,应当大力推广。
(长平)
“人肉搜索”反腐这个游戏不“娱乐”
网络监督的群体性、匿名性和民粹性,“人肉搜索”的无序性,加上网络传播缺乏法律约束,又自然决定了这是一种精准度、公信力、权威性不太高的监督方式,很容易传播假新闻,很容易以讹传讹、听风就是雨、道听途说,很容易在某种非理性的道德义愤中冤枉官员。
(曹林)
《人民论坛》 (2009-02-01 第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