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
发布时间:2009-07-29 16:20:00 访问次数: 王均奇 信息来源:《党建研究》
-
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在组织工作中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组织路线历来是同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组织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谋划和推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组织工作的各个方面,认真掌握组织工作的发展规律,下大气力研究解决组织工作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努力提高组织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内涵
组织工作科学化有着特定的内涵,就是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这个主体在作用于具体组织工作和工作对象这个客体的过程中,也就是在开展组织工作、履行职责职能过程中,为获取理想的客观效果所达到的对工作认知的深化程度、对工作方法的改进程度、对工作规律的把握程度以及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程度。因此,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内涵应包括四个层面,即认识路线、方法体系、工作规律、执行主体。
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的科学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而“光在大楼里搞文件,光在机关里作决策”则是主观主义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组织工作的科学化要求我们要牢牢把握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多到基层调查研究,多向群众寻计问策。
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科学化。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的方法论,也是组织工作的方法论。组织工作科学化要求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统筹兼顾的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矛盾,辩证看待工作进程及其问题。
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的科学化。组织工作科学化,从本质上讲就是按组织工作客观规律办事。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即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组织工作自身的客观规律。严格按组织工作规律办事,不能因人背离规律、因私偏离规律。
执行主体的科学化。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是组织工作的执行主体,在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学习培训、奖惩激励、提拔交流方式、内部文化建设、作风纪律建设等方面要科学合理,以不断提高组工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水平。
二、组织工作科学化的基本要素
要素一:服务全局的功能定位。组织工作的功能定位是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服从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
要素二:实践第一的认知机制。组织工作在形式上体现为通过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决策、意见等,对具体组织工作进行指导,但组织工作科学化,并非体现于制定了什么、指导了什么,而是体现于制定的东西是否符合实践需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指导工作是否得当。这种认知机制要求组工干部必须深入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实践一线去了解情况、总结经验、优化决策、形成制度,并坚持下去、循环往复,进到更高的层次。
要素三:统筹兼顾、唯物辩证的方法体系。组织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支队伍,主要职能是整合资源、协调各方,这就决定了其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另一方面,组织工作具有特殊的敏感性、复杂性,特别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遇到的矛盾、问题、困难、阻力很大,许多改革举措往往利弊并存,这就要求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观点、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特别要运用好“两点论”处理工作矛盾,因为任何改革措施都有一利必有一弊,都不会一劳永逸。如果取其一点,不及其余,只想着有利的一面不注意防止弊的一面,或者只看到问题、困难、对立等负面的东西,改革就难以持续推进。
要素四:改革创新的创造动力。组织工作科学化,关键在坚持改革创新。这种创造动力既体现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各项组织工作,同时体现在由组织工作提供保障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发展和历史进步。如果组织工作“四平八稳”、保守僵化,永远也实现不了“科学化”。
要素五:“模范”“过硬”、精干高效的队伍保障。组织工作提高科学化水平,归根结底是由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执行的。组织部门越“模范”、组工干部越“过硬”,就越为组织工作科学化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建设一个机制活、风气正、要求严的组织部门和一支眼界宽、素质硬、作风实的组工队伍就成为“水涨船高”的基础工程。
三、组织工作科学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组织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流是健康的、发展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存在一定的“自转化”倾向。与科学发展大局以及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贴得不紧,就组织工作论组织工作,“游离”于大局和中心。二是存在一定的“片面化”、“简单化”倾向。对组织工作方针政策片面理解、简单执行,抓其一点,不及其余。比如,把干部队伍年轻化理解为低龄化,搞年龄“层层递减”;不考虑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综合情况,搞以票取人;把公开考选领导干部等同于公开考选低龄干部,等等。三是存在一定的“形式化”倾向。浮在面上、主观臆断,追求表面轰动,制造“样板工程”。四是存在一定的“短期化”倾向。比如,改善班子结构时,往往存在临时找人但又难以找到合适人选、不得不“降格以求”、“拔苗助长”的问题。五是存在一定的“封闭化”倾向。组织工作的封闭观念和神秘色彩还比较浓,透明度不够。如在干部工作中拥有提名权和投票权的人员范围过窄,干部提拔酝酿、最终决策基本是“内部操作、封闭运行”。六是存在一定的“保守化”倾向。不敢创新,四平八稳,特别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只抓边边角角,对难度大、阻力重的改革,则退避三舍,敬而远之。改革遇到困难和非议就“打退堂鼓”,缺乏前进勇气。比如,在干部“能下”上多年没有实质动作;在干部交流上基本“流不动”;在竞争性选拔干部上,对资格、年龄、任职等条件上设了过多的“杠杠”。七是组织部门存在一定的“超稳定化”、组工队伍能力存在一定的“滞后化”倾向。有的组织部门把改革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只防出错、不求出新,成为传统习惯的“堡垒”,有些组工干部保守封闭有余、改革创新不足。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脱离实践、脱离群众。想问题、作决策不从实际出发,而是高高在上,主观臆断,“走马观花”搞调研、“闭门造车”写文件。二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对头。在思想方法上不是坚持唯物辩证法,而是采取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工作方法上不是统筹兼顾,而是简单化、绝对化,或者“一刀切”,或者“一锅煮”。三是对组织工作规律把握不透、没有按客观规律办事。四是一些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学习不够深入、素质不够过硬。
四、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着力点
找准功能定位,服务科学发展,在增强组织工作为大局服务上下功夫。必须准确把握组织工作的功能定位,摒弃“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的做法,增强组织工作服务大局的意识,准确把握组织工作的总体布局、重点任务,为科学发展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和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使组织工作科学化体现在“三服务”、“两满意”上。
加强统筹协调,整合组织资源,在增强组织工作的系统性上下功夫。一是统筹组织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把组织工作与党委的中心工作相结合,把农村党建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把社区党建与建设和谐社区相结合,把企业党建与企业发展相结合,推进组织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统筹谋划、推进各项组织工作。对全局工作要统一规划,分清轻重缓急,既重点突出,又整体推进。三是统筹协调各方面的组织力量。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抓好人力、资金、项目整合,实现各方工作力量和工作资源的有效利用。
加快改革步伐,完善创新措施,在增强组织工作的创造性上下功夫。要推进思维创新,树立开放性思维、战略性思维,敢于打破常规。要推进方法创新,在推动工作上抓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进组织工作;在教育引导群众上抓典型人物,以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学先争优;在密切党群关系上抓对口帮扶,等等。要推进制度创新,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克服年龄“一刀切”倾向,让更多优秀人才参与公平竞争;改进党组织设置和党建活动方式,运用多种手段服务党员群众。
运用民主方法,坚持公开公正,在增强组织工作的开放性上下功夫。应当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开阔的胸襟,丰富民主、公开的手段。不论是干部选拔、班子配备、人才培养,还是基层组织建设,都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做到政策公开、标准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要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努力探索扩大基层党内民主的多种实现形式。
注重成本收益,加强精细管理,在增强组织工作的实效性上下功夫。要遵循成本控制理论,借鉴经济领域的一些做法,如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成本核算等,以投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效益为目标,充分发挥资源重新配置的放大、倍增作用。如在干部教育培训上,探索建立党政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组织工作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掘互联网的功能,拓展其服务党员干部、服务社会的功能。
坚持调查研究,完善制度机制,在增强组织工作的规范性上下功夫。注重把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形成机制,使其发挥长效作用。要把握制度建设的出发点,让素质高的人减少失误、让素质差的人办不成坏事。要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