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1-27 08:37:43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首次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合在一起强调“三化”的整体性,既是我们党对思想理论建设成功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新认识。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以及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
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实践、运用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它的生命力、真理价值只有在指导实践中才能充分实现,而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赋予它鲜明的民族特色。列宁指出,马克思的理论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来阐述马克思主义,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规律,使之成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
与时俱进地不断回答实践提出的最新课题并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奥妙所在。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具有时代气息的马克思主义。
人民群众始终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创造性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要达到预期目的,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不断飞跃,仅靠分散的、盲目的自发探索是困难的,而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伟大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毫不隐瞒自己的阶级立场,始终把服务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马克思主义只有为人民所掌握,才能变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掌握的群众越多,就越能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普及和推广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得到普遍认同、受到真诚信仰、拥有广泛群众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找到了两条中国特色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根本保证。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适应形势任务发展的新要求,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迫切需要我们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向前进。
二、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就理论创新而言,需要在认真反思现实中存在的因力量整合不够而导致低水平重复、因深入实际不够而导致成果质量不高、因渠道不畅而导致成果难以转化等问题,着眼于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进一步完善理论创新机制,形成协同作战合力。当前,要着重把握四个着力点。
第一,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要深入研究隐藏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背后的机遇和挑战。在世界多极化过程中,既要看到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参与解决重大国际问题、地区热点问题等方面话语权、影响力日益增强,双边多边合作机会增多,又要看到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遏制、牵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既要看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便利,又要看到我国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仍占优势的压力,尤其要看到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国际产业分工链所处位置等方面的劣势;在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过程中,既要看到推介中华文化、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意识形态领域复杂尖锐激烈的斗争形势,以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为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我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提供坚强理论支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