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12-16 08:38:26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有些勤于思考、善于写作的领导干部,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有所想有所悟,把做事做官做人的心得体会、真知灼见,利用空余时间,归纳总结,作文写书。确有不少这类书籍,出版以后广获好评,让人获益。但也有不少人醉翁之意不在“书”,附庸风雅,东拼西凑,粗制滥造,勉强成章,既无思想高度,又无学术价值,更无艺术造诣,却不惜浪费纸张,消耗财力,损耗精力,隆重推出,“塑造”出一个很有学问、很有水平的形象,当面让人捧,背后让人说。而对于这种虚荣出版物,大家心里也是有数的。
对于要不要出无价值的书,唐太宗的一段话很发人深省。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上书唐太宗李世民,建议这位皇帝将诗文编为集子,刊刻行世。唐太宗说:“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臾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其一,如果我的政令对百姓有益,史书自然会记载,会永垂不朽,用不着自己来写书吹嘘;其二,如果我的政令不遵从古代好的制度而祸国殃民,即使文集词藻动人,终究也会让后代笑话,梁武帝父子、陈后主、隋炀帝,他们都刊印过文集,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大多背离民心,国家顷刻间就覆亡了;其三,作为人君,最重要的事情是要树立良好道德和品行,业绩是干出来的,何必要靠写文章呢。唐太宗不愧是明白人,他之所以能开创贞观盛世,由此可见一斑。
时下,一些领导干部出文集、诗集、摄影集、书法作品集等成了时尚,似乎没有一本或几本大作,水平就低了,脸上就没光了。据出版社的朋友说,出版此类书籍,他们也不愿意,明知没有市场,没有读者,但碍于情面,也只好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人热衷于为这个特殊的出书群体服务。自产自销,自买自卖,何乐而不为?当然,有人买单,有人捧场,应当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要么慷公款之慨由下属单位购买,要么谋权力之私强行摊派。即使下面的同志颇有怨言,一些干部依旧漠然视之,手捧“大作”,到处炫耀。
一个人经过竞争拼搏,大浪淘沙,到了领导岗位上,更多的是靠脚踏实地,靠真才实学去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服务党的事业,这是领导干部的本分。当然,写书出书也不是坏事,但著书立说只为表面好看,人前风光,这样未免情趣不高。这正如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所言,“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
栏目邮箱:plun@people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