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4-21 09:15:07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
作为现代政治主导力量的政党,有没有自身的文化,政党的文化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个很好的例证。1933年12月,艾思奇在上海《中华月报》第二卷第一期发表文章《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其中写道:“哲学是文化现象的一部门,文化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筑起来的社会的文化。”当时他没有想到,他在随后一年创作的《大众哲学》也很快成了文化现象之一。体现新文化特征、为大众服务的《大众哲学》从初版到1948年12月共发行32个版本,创造中国哲学出版界的一个奇迹。许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正是看了《大众哲学》从而走上革命道路的,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艾思奇纪念文集》中,宋平同志就说,“我最早接触艾思奇同志的著作,是60年前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时候。当时,读了《大众哲学》。这本书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事例之中,通俗易懂,使我从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
这一现象远非孤例。中国共产党尚在酝酿时期,马克思主义就已经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重要影响,作为中共创始人的陈独秀、李大钊首先是以执文化界牛耳的大知识分子身份在《新青年》等杂志上作思想鼓动。根据相关研究,“五四”运动后的5年里,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人当中,仅有12人已知是出身于无产阶级,而其余的人都受过教育,有些还出身于相当富裕的阶层。他们主要影响的圈子是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并且是在大城市中文化人聚集的大学里。中国共产党的这种文化影响力继续深入到了此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文学艺术为例,在共产党获得政权之前,来自左翼的文艺力量已在包括当时国统区在内的范围里占据主要地位。这些来自左翼阵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对当时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起了莫大的号召作用。
以上所说,都是我们党在革命时期所为,而现在作为一个执政的大党,我们是不是可以轻忽这个问题了呢?是不是可以因为权力在握就不重视政党文化建设了呢?从上述历史及现实情况看,我们不是可以轻忽,而恰恰说明,一个政党有无文化的自觉,可能事关兴衰成败。因为政治的问题,说到底是人心的问题,而人心的问题其最有影响者在文化。
正是因为政党以其自身的文化影响能产生这么大的力量,所以,当看到湖北学者赵理富倾心研究政党文化,并把他研究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新著定名为《政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时,我就感觉到,他已经捕捉到了一项重要的课题。这个课题在国内学界已有不少人做过研究,赵理富即是其中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们的研究和过往的历史已经清楚地告诉我们:文化可以是一个政党的灵魂,能够发挥无形而正大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并自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