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8-30 09:40:20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
-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人们对以文化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享受的追求越来越迫切。而文化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青黄不接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实现。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新思路,研究新机制,解决新问题,使之与新时期文化发展和人们的文化需求相适应。
优化队伍结构,适应专业要求
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门类众多、分工较细、工种之间难以互代的特点,不仅要保证数量,而且要注重人才队伍结构建设。要采取招聘、一线锻炼、重点培训等办法,加快新生代的培养,改变文化队伍老、弱、病、残的状况,解决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的老大难问题,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梯次结构,保证多专业、多行当承上启下,后继有人。要下决心解决文化系统内行政、专技人员比例结构严重失调的问题。一方面,制定激励机制,实行人员分布向技术一线倾斜,减少专业行政人员,将热爱专业,有一定专长的中、青年人,充实到专业技术岗位;另一方面,严把进人关。凡文化事业、企业单位进人,优先考虑专业人才。特别是要把急需的短缺人才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加以考虑。按照门类、行当的要求,招聘对口,缺什么行当,招聘什么人才,实现人才队伍结构的“填平补齐”,优化升级,为积极有效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人才保证。
重视业余人才,形成队伍网络
业余文化人才既是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又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已经成为文化系统一支不可替代的有生力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抓好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文化业余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机关、学校、企事业等单位的文化骨干,通过开展节庆、调演、比赛等活动,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化兴趣,调动他们组织、参与文化活动,服务群众文化生活的热情。二是抓街道、社区这支业余文化队伍。依托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等基层组织,把区域范围内的文化爱好者组织起来,使之成为发动、组织群众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三是抓遍布农村的民间演出队。为他们的演出牵线搭桥,提供方便,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支持他们的行为。同时,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引导,特别是在演出内容上要加强监管,让他们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用先进文化思想牢固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使业余文化人才与专业文化人才相得益彰,形成县市、乡镇、街道、社区、农村以及机关、企事业单位上下贯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文化人才队伍网络。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劳动创造
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激励措施,让文化人才进得来、留得住、作用大。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和评价体系,制定一套适合文化行业特点的人才业绩评价体系,形成“重能力、重业绩”的用人评价标准。推行和完善公开招考、社会招聘、竞争上岗等办法,形成人才能上能下,能出能进,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二是加大业内收入与分配改革力度,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制度改革。深化以业绩为取向的分配制度改革,在薪酬待遇上,注重向专业一线倾斜,合理拉开档次,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充分体现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市场价值。三是大胆使用人才。对专业能力相对较强的专业个性人才大胆使用,特别是年轻人才主要看业绩,看专业水平,把他们放到业务骨干或业务领导的关键岗位,加速培养,发挥其长,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形成重视人才的良好风气。四是切实为文化人才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职称、住房、医疗、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
(作者系孝感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