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 和谐发展
发布时间:2008-08-11 10:56:00 访问次数: 耿河宽 许设国 信息来源:《青海日报》
-
改革开放30年来,海东地区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在海东地委正确领导下,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抓基层、打基础,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获得三点启示。
第一,只要求真务实,基层党建工作就会取得进步
到2007年底,海东地区有乡镇党委94个,企业党委 5个,机关党委44个,党总支79个,支部2825个,其中农村党(总)支部1604个;共有党员63079名。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海东地区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30年来海东各级党组织立足区情、求真务实、扎实工作的结果。这主要表现在:
坚持机关党建服务基层。在机关党建中我们始终把握两点:一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开展机关党建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章主题实践和机关作风建设等活动中,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均取得较好成果。二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地、县、乡(镇)机关党组织按照地委、行署的工作部署,实行与农村党组织联姻帮扶,通过改善条件、提高素质、输出劳务等措施,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符合海东情况的联姻帮扶之路。据统计,2007年,地县机关党组织投入帮扶资金2108万元,为“联姻”村整建硬化道路350公里,办实事720多件,解决了57个村的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农村党建注重班子建设。一是注重乡村领导班子建设,把重点放在村级组织建设上。特别是在村级班子换届中,从村“两委”成员构成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提名、选举,均严格掌握政治条件,认真履行法规程序,充分尊重、体现民意,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目前全区28个乡镇党委、313个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村级班子“双强型”比例达到82%,大学生“村官”达613名。二是注重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把重点放在乡村两级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上,注意从回乡青年、复员军人、致富能手、广大妇女和少数民族中培养和发展党员,使农村党员趋于年轻化、知识化,不断增强致富能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三是注重党的农村政策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和科技培训,把重点放在农业科技推广、经济结构调整、劳务输出和新农村政策教育上。2007年,全区250名村党支部书记分赴四川、山东、江苏等地培训,区内举办各类培训2952期,达12万人(次),为有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办了实事。
企业党建加强组织设置。这些年来,全区企业党建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目前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66家非公有制企业中,已有60家建立了党组织,占90.9%,共有党员 989名。各县优中选优,把党性强、懂经济的63名优秀党务工作者选派到63家非公有企业中担任党建指导员,促进了企业的党建工作,并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社区党建实行共驻共建。近年来,全区采取“选、派、聘”等方式加强社区党建工作,27个社区居委会成立党总支5个、党支部45个,组建率100%,共有直管党员1385名。其中,14个社区建有党员活动室,配备了电教设备及办公桌椅。为推动共驻共建,六县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单位党组织共驻共建活动的意见》,使社区党建活动经费得到较好解决,有效提升了社区的整体服务功能。社区党组织的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组织成立的家政服务公司、婚姻介绍所等中介服务机构较好地发挥了作用;社区秧歌队、晨练队等利用节庆和双休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社区的文化氛围。“阳光工程”培训工作、送温暖进社区等活动为困难居民、下岗职工解决择业等实际困难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只要改革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就能获得突破
30年来,海东地区基层党组织在实践中坚持改革创新,对基层党建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全区基层党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党员干部队伍拒腐防变、抵御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工作责任制,充实工作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形式,丰富党建内容,加大了基层党建工作的力度,健全了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提高了参政议政水平,提升了党内民主氛围,使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层层分解和落实反腐败斗争的任务和责任,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使党员干部队伍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提高。
党员意识不断增强。特别是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党章主题实践等活动后,党员意识获得较大提高,这充分体现在广大党员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上,体现在为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利益办实事、办好事上,体现在抗震救灾中积极交纳“特殊党费”上。
第三,只要和谐发展,基层党建工作就能实现跨越
30年来,海东地区基层党建工作坚持和谐发展,既加强了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又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以党内和谐带动社会和谐的重大跨越。这表现在: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积极性更高了。在发展生产上,党员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在改善生活上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困难;党员干部都有自己的联系县、联系乡(镇)、联系村、联系户,注重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愿和群众首创精神;党员干部“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不断增强,机关联系基层、服务群众蔚然成风。同时,这种跨越还表现在:群众对党和政府更加信任、信赖。通过一系列为民富民措施的出台和落实,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公开承诺等工作,百姓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群众建设新农村、全面奔小康的信心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