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02 00:00:00 访问次数: 基层办 信息来源:基层办
他是一位有着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27岁便当上了公社党委书记,后又在委办科局担任过负责人,在本应是尽享天伦、含饴弄孙的年龄,他却抱着一份“还情”的信念,毅然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回到阔别40余年的家乡担任村支书,帮助村民兴产业、强基础、促增收,让家乡走出贫困落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他就是桃源县龙潭镇杜家坊村支部书记邹言龙。
一、为群众选票决定“还情”。“屋脊上开门,鬼都不上门”,这是几年前杜家坊村留给大家的印象,村民贫穷,村庄落后,村集体还欠债50多万元。谁能带领大伙儿走出困境呢?大家想到了邹言龙。在杜家坊人眼中,邹言龙是村里出的最大人物,但多年来,不论哪家有事,只要能帮上忙他都鼎力相助,没有半点“官样”,于是全村群众、党员分别全票选举他为村主任、村支书,20多名党员还联名签字按印到县城请他回来。
乡亲们的信任让邹言龙为难了。妻子极力挽留:“我们的儿女都大了,屋里就我们两个人哪,俗话说,少来夫妻老来伴,你这一走,离县城也有四五十公里,平常肯定不得回来,我不一个人在家里守空房?”儿女们担心,家乡那栋建了40多年的老屋已经破旧,艰难的生活条件能否适应?邹言龙自己也顾虑,当了一辈子干部,惟独没当村官,万一“晚节不保”怎么下台?
经过几天几夜的反复思量,邹言龙深深觉得,一张选票就是一张请帖,上面写满了家乡父老乡亲们的信任与期盼,面对这么多的请帖,有什么理由不赴约呢?面对妻子的不舍,邹言龙说了句:“群众投你的票,就好比跟你上了人情。我现在去当村支书,是去还人情债哩。”说完,他就匆匆忙忙地走马上任了。
二、为父老乡亲“赊人”“还情”。曾经,杜家坊是一个“开车路难行、开口水难喝、扯灯电难通”的“三难”村,村民的收入也仅能维持温饱,想发展心有余而力不足。邹言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解决建设资金问题,他把脸一“黑”,豁出去当了高级“乞丐”,桃源农村风俗,求人办事那是土话讲的“赊人”,邹言龙一辈子“硬气”,从不为自己的事求过人,但为了村里的发展,他放下架子到处“赊人”,使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
吃水难一直是困扰该村的老大难问题,为让全村百姓喝上了干净水,邹言龙四处奔波,筹集了80万元从两河口水库引水进村,整个供水网络覆盖全村11个组229户。看到清澈明亮的自来水流进灶台,村民们欢呼雀跃,自发放起了鞭炮。
随着电力设施老化损耗,杜家坊村用电高峰期连日光灯、电扇都无法启动。邹言龙多次汇报衔接,大力争取电网改造项目,终于引资28万元新增变压器一台,并对11公里高、低压线进行了改造,村民的洗衣机、电冰箱等大宗电器有了“用武之地”。
“要想富,先修路”,去年邹言龙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筹资138万元对4.7公里通村公路进行硬化,为确保工程进度与质量,他昼夜守在施工现场监督,夜间巡视因摔跤把手电筒摔坏好几把,公路最终如期竣工,“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脸灰”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同时,邹言龙亲自到陕北拜访村里出去的名人,“化缘”23万元修了一座桥,方便了村民出行。此外,他还引资建起220平米的村部、整修了村级小学校舍、投资80万建起了活动中心主题大楼等,村里的面貌得到大改观。
为帮村民找准致富路子,邹言龙决定从发展养鸡业入手,他找到县直相关科局争取资金建鸡舍、定购鸡苗,村集体带头养鸡,最初养的5780羽鸡没多久就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沉寂的山寨一下沸腾了,很快一栋栋新鸡舍林立在屋前屋后,现全村规模养鸡大户30多家,养殖蛋鸡10多万羽,年产值过500万元。今年,该村还新增青蛙养殖大户2个、竹老鼠养殖大户5个、养羊大户2个。
根据杜家坊村山多田少,适合种植特色树种的特点,邹言龙又动员大家人造经济林,变荒山为宝山。经多方筹资,村里投入20多万元种植桉树600亩,投入10万元种植蜜桃400亩,另外还种植了300亩青蒿和150亩“山下红”柑橘,现如今,杜家坊村的每一个山岗,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三、为长远发展坚守“还情”。邹言龙不止一次向身边的人倾诉,当村支书太累了,不想干了,可是每当想走的时候,看到村子还没有自己的品牌产业,村民没有能够持续增收的路子,特别是支部的工作还没有优秀的接班人,他就放弃了离开的念头,总觉得情还没有还完,如果走了将亏欠乡亲们更多。为了实现杜家坊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邹言龙依旧坚守在支书岗位上,为乡亲们奉献自己的余温余热。
几十年公社党委书记、委办科局主要负责人的从政经历,邹言龙练就一套独到的农村发展眼光。为实现杜家坊村快速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经济,他立足当地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库村同治的想法,即在改善两河口库区和移民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依托水库和周边林业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休闲农业。邹言龙计划在未来几年里,首先把基础设施建起来,修通原杜家坊村至原左家溪村的8公里公路,结束原左家溪近600村民靠船出行的历史,并对两河口水库下游3公里河道进行整修;然后把旅游品牌亮起来,建一座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于一体的休闲山庄,包括农家乐山庄、钓鱼区、果品采摘林、岛心娱乐场和野营区等,另外再建一条环湖游道、修一座农民休闲广场;最后把自然资源用起来,种植油茶等经济林木,配套搞好风景林种植,利用国家二级水质标准的水库资源开发一家品牌水生产厂。目前库村同治项目进展顺利,特别是左家溪公路已完成投资50万元,挖通6公里公路,该项目完成后,必将成为“两河口名片”,成为杜家坊乃至龙潭镇新的经济增长点。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由于青壮年很多都外出务工,杜家坊村老的老、小的小,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成为制约杜家坊村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如何搞好“传帮带”,培养出一批优秀的接班人,成为摆在邹言龙面前的一道难题。为走出后继乏人的困局,他坚持“民主推荐,以‘用’为主”的原则,大胆启用年轻干部,放手参与村级事务,让他们在“实战”中成长。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投票选举,全村选出了杜建军和杜诗球两名年轻的后备村干部苗子,邹言龙立即考察培养,已入党的杜建军现担任支部委员,主持支部日常工作;还未入党的杜诗球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担任村委委员,主持村委日常工作,平日邹言龙注重言传身教,悉心指导,对他们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今年来,邹言龙又组织开展了以“百户精神文明标兵竞赛”和“百户种养殖标兵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创先争优活动,指定由杜建军和杜诗球具体经办,给他们搭建了很好的实践舞台。年轻干部的迅速成长,让邹言龙感到十分欣慰。
桑榆来晚,微霞满天。邹言龙以一份回报家乡的拳拳赤子之心,殚精竭虑,造福桑梓,描绘了一片美丽动人的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