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干部应增强三种意识
发布时间:2008-08-07 08:41:00 访问次数: 南昌市人事局 胡运生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应增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走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前列。
增强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或关键时期的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源于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表现为坚强意志和奋发精神。忧患意识是社会主体的一种精神自觉,是对改造世界的一种能动性,是对历史必然性的一种精神内省,内涵着对事物发展的科学预见和积极建构。一个没有以“忧患意识”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以“忧患意识”作支撑的国家难以发展进步,一个没有以“忧患意识”作支撑的政党难以兴旺发达。明代《钱公良测语》中说:“天下之祸不生于逆,生于顺”。组工干部居安思危,有利于主动预见和解决可能导致祸患的苗头性问题,从而做到“销祸于未萌”、“治乱于未乱”、“消未起之患”。改革没有止境,发展没有坦途。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这是空前的社会深刻转型,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既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现在,我们取得的成绩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一出长剧中一个小小的序幕,这还没有到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程度。还有后面更伟大的事业、更艰巨的征程,复杂国际形势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这些者需要我们继续增强忧患意识卧薪尝胆。《淮南子·说山训》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才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因此,组工干部要从安身立命的高度重视忧患意识,将“忧道不忧贫”当作做人和为官的准则,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把忧患联系于对历史规律性的认识,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法,要求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倡导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任劳任怨;将忧患与勤俭和勤政相联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结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的宝贵经验教训。善于从政治上、从大局上观察和分析问题,做到顺利时预见隐患、机遇中察觉挑战,时刻把忧患意识贯穿到党性锻炼和作风养成当中,常怀忧患之思,常怀自警之心。将忧患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当中,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将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应对困难的措施考虑得周全一些,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增强服务意识。一是要精细做事。组织工作事关党的建设全局,组工干部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极端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对党组织负责、对干部负责、对上级部门负责,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把工作想细、做细,使之更规范、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要做到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思路和开展的方法。特别是要增强工作的全面性和预见性,思考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采取相应对策,尽量减少和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和问题的发生,使操作更规范、合理、实用、更具推动力。二是要树立大局意识。组工干部要立足本职,从工作的全局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善于协调理顺各方面关系,通过不同的工作方法,分清轻重缓急,找准同全局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正确认识手段与目的、形式与效果的关系,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充分体现在到具体工作中去,归结凝聚到树形象和创业绩的实际中。三是要执政为民。一个政党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作为党务工作者,组工干部要厘清主仆关系,界定公仆权力,规范权力运作,时刻防止脱离群众。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时时倾听群众呼声,切实体察群众疾苦,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急、所忧、所盼。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变成自觉行动,把“为民服务、为民谋利、为民造福”作为第一位的责任和目标,在为民执政的实践中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来衡量工作的一切决策和措施,把发展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觉到了我们的党是真正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
增强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快节奏、多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对每一位领导干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创新就是要敢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才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才能创新。因此,组工干部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并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要以走在时代前列为坐标,永不满足于守成,永不满足于现状,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更新更优更好的目标。增强创新意识,首先要在学习中坚持与时俱进。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创新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是主客观条件巧妙结合的产物,是多种因素的结晶,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则是实现创新的基础。知识是对已知世界的了解,创新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一个人掌握知识的多少,往往意味着这个人水平的高低、能力的大小。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做基础去创新,这好比在空中建楼阁一样虚幻缥缈。况且现在正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时代。所以,组工干部要想踏准时代的节拍,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就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不学习,就会闭目塞听,贻误事业,错过发展的良机。增强创新意识,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有多远,发展之路就有多远。飞速发展的世界把“不进则退”的形势展现在我们面前。因此,组工干部要有勇于冲破防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革除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各项工作的主动权,努力做到在思想上不断有新突破、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工作上不断有新举措、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增强创新意识,需要有敢为人先、敢想敢干的胆气。创新是在现有基础上前进、突破,某种程度又需要对现在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传承、修定、调整,甚至否定。创新是一项新鲜事物,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完善,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甚至失败。只有敢想才能敢干,只有敢干才能突破,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所以,组工干部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把创新看作是工作方法、工作水平,将创新作为自身一种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并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建立一套能够激励创新的制度和办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永攀高峰的精神创造一流的业绩,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同时,还要让那些善于创新、勇担风险、锐意进取的人得到尊重、支持,让那些不思进取、工作平庸、碌碌无为的感到压力,从而形成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推动发展的喜人社会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