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诠释性解读到执政理论
发布时间:2008-12-11 14:02:00 访问次数: 张荣臣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
30年来,伴随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它来源于实践也推动着实践,构成了30年党的建设的壮丽画卷。总的来说,30年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的诠释性解读到研究执政党如何执政的理论发展过程,反映了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内容在不断深化。
第一阶段:由1978年到1988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重心转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力求突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诠释性解读,转向党的建设理论问题的具体研究。但总的来说,这时的党建理论研究主要是力求说清楚一个党的建设“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就党的建设“为什么”和“怎么办”进行充分的展开。
第二阶段:由1989年到2001年。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突出的特点就是思考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由过去的党的建设“是什么”,转向解决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一时期无论是国际国内,共产主义运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典型的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解体了。分析苏联党的建设的失误,一个突出的问题还是表现在对于执政党执政功能的认识上。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这一时期许多学者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分析苏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剧变,进而开始系统地研究执政党建设问题。
第三阶段:2002年到2008年。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背景下开始构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体系,解决一个党的建设“怎么办”的问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怎样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具体部署,强调要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等几个方面展开。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集中反映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各个方面的内容。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执政理念以及胡锦涛同志执政“七个范畴”(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的提出,为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开辟了广泛空间。(作者单位:中央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