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11-03 09:22:35 访问次数: 佚名 信息来源:佚名
2008年,宁国市一举摘得 “安徽省首届文明县城”、“浙商投资最佳服务县市”和“中国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三项桂冠。该市不但7次在全省县域经济运行综合考核中位居榜首,而且走出了一条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之路。
统筹发展 让城乡一体化进程更快
“城里人下乡休闲,乡下人进城生活”,这是宁国市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该市2002年起在全省各县市中率先推出“二元结构一元化、城乡发展一体化、社会生活文明化”的改革,使全市城市和乡村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结构调整、从制度设计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交融和撞击。该市已有30万农民,从城乡一体化中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待遇。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该市成功探索出“村企共建”的新模式,并已在全省广泛推广。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五星集团,近年来共投入220万元,利用“村企共建”形式,使过去落后的山门村实现水泥路户户通、自来水接到灶台、垃圾实行袋装化、80%的村民在企业上班……在“五星”的示范下,全市140家民营企业已与百余个乡村建立了联系帮扶关系,帮扶资金已达2600多万元。
该市还通过“工业向园区集聚、人口向城镇集聚、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土地向规模经营者集聚”发展战略,已初步形成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龙头、乡镇工业集中区为基础、再就业工业园和科技孵化中心等若干特色小区为补充的工业经济载体网络,县域经济合理分布、相对集中、协调发展。
该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0.8%提升到4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
可持续发展让环境资源永续利用
上个世纪90年代起,宁国市在发展观念上持续更新,从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逐步明确环境资源的重要性。他们按照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不断扭转发展方式,立足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环境保护中寻求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三效合一”。
该市对不适宜于发展工业的乡镇,鼓励其发展效益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管理限制,推行“异地办工业”新举措;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建立了专家参与的决策机制,编制了全省首个县市级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规划,启动了“中国·宁国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项目。该市还杜绝重污染项目进入,严禁高能耗、高耗水、重污染的“五小”企业落户,三年来先后拒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迈不过 “环保门槛”的污染项目20余个,放弃了10余亿元的总投资额。
去年,宁国市在全省各县市中率先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跻身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市和全国绿色小康县行列。
和谐发展让“以人为本”更为凸显
公园全免费,健身不要钱,公交一元坐到底;居民生活有保障,农民大病有保险,市民创业有培训……公共管理有序、公共服务到位,如今走进宁国,安宁、和谐而又生气勃勃的景象,随时可感,随处可见。
2007年,该市不断践行科学发展观,唱响了“全省率先小康、构建和谐宁国”的主旋律!从全省惟一的县级金融安全区,到“名牌产品”高居榜首的县级市;从第一个建立城乡居民低保制度、首批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到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为全省首批教育改革样本市(县)……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宁国市先后进入了全国、全省先进行列……诸多“第一”,成为该市成为全省改革发展的“试验良田”。
今年,该市在原有22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再增加8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达2亿元,全方位解决部分群众的住房难、就业难、出行难等。截至2007年底,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补偿40多万人次,补偿总金额4497.6万元,以户为单位受益面基本达到全覆盖。正如宣城市委常委、宁国市委书记黄东升所说:“有破才有立。只有冲破思想上的樊篱,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引领创新,才能在县域发展竞争中勇立潮头,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快步前进。 ”(通讯员 芮滢 唐明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