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05 00:00:00 访问次数: 基层办 信息来源:基层办
在秀美的沅水江畔,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这里有秀丽如画的风光,大片的农田,山丘坡上是梯级的茶园,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蜿蜒前行,通行到每个村组,这里就是凌津滩镇经济强村岩巴嘴村,该村由青龙村、纪公村、安溪村三个村合并而来,其中安溪村曾是有名的后进村,谈到这里的变化,上级领导说:“是福泰同志给村民们带来了福气”、村民们由衷赞叹:“戴支书有福态,咱们有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搭帮戴支书哩”,戴支书就是原安溪村党支部书记,现任岩巴嘴村党支部书记。
2004年,年近五旬的戴福泰从桃花源区供销社主任内退。曾经在农村基层工作过多年,担任过一甲城乡党委副书记的戴福泰,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和为民情怀,总想着为家乡群众做点事,而此时,戴福泰所在的安溪村发展一直滞后,党支部近乎瘫痪,班子成员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根本无心也无力带领村民突出重围,走向小康,群众意见很大,在安溪村发展陷入困境之际,镇党委多次找他谈心,希望他能接手安溪村,村民们也多次请他“出山”带着大家干。这时亲朋好友劝他:“五十岁的人,还吃那个亏搞么得”,戴福泰却说:“我生在安溪、长在安溪,安溪是我的根,乡亲们看得起我,我不去对得起乡亲们吗”,怀着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戴福泰毅然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这幅重担。
原安溪村是全县茶叶生产专业村,拥有茶叶面积1500多亩,但由于老茶园产量低、品质差、效益不高,茶农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忙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村民种茶积极性严重受挫,一些村民甚至开始毁茶种树。戴福泰上任后觉得,安溪地理气温条件好,适合茶叶生长,茶叶这个“传家宝”不但不能丢,还要发扬光大,但不能像过去那样只管种茶不问销路,只管产量不管茶香,要走品牌化、科技化之路,为此他提出“调整结构、优化品种”发展思路,计划引进桃源大叶茶新品种,建设高标准茶园。
有了好思路,关键得落实,要让种惯老茶的村民“换脑子、转观念”还得靠党员带头、靠示范带动。为了推广大叶茶种植,戴福泰带领20名党员、茶农代表到本县太平铺乡、茶庵铺镇学习取经,让大家“眼见为实”,通过耳濡目染的参观,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触动,戴福泰趁热打铁发动党员示范种、群众普遍种,当年就改造老茶园600多亩,新植大叶茶500亩,全村茶叶品种改良率达到95%以上,改良后的茶园每亩收入增加了2倍,仅此一项全村群众每年增收近100万元。
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戴福泰又把目光瞄准超级稻、油茶、金银花、养殖等产业,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2011年,他带领群众种植超级杂交稻2000多亩,实施油茶低改500亩,集中连片造林800亩,种植金银花100亩,发展养殖大户31户,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年前的5500元上升到7000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为民造福,除了让群众腰包鼓起来,还要让居住环境好起来,戴福泰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要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让安溪村真正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
过去安溪村只有一条泥巴路通往村外,村民出门晴天尘土扬、雨天泥水淌,这成了戴福泰的一块心病,修路成为他上任后的头等大事,“一定要把路修好,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支部会上他掷地有声,缺资金,他四处奔波、四处讨钱,磨破了嘴皮、跑肿了腿杆,硬是靠自己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了领导和乡亲,争取到了修路资金;缺人工,他亲自上阵,拖沙子、铺卵石,一揪一揪掀,一担一担挑,硬是苦干几个月修通了10公里村道。路修好后,他又发动群众栽种绿化树苗2000多棵,如今,绿树成荫、整齐美观的绿化带已经成为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
路修好后,戴福泰又借着新农村建设的东风,带领村民兴水利、建村部、治环境,先后硬化排灌渠道1.2万米,整修骨干塘8口,拉通了村主干道沿线自来水设施,解决了全村近一半农户饮水难问题。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0多万元,新建了约370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添置了办公设施,开展环境整治,对363家农户进行了改水、改厕、改栏,新建垃圾池4个,公路沿线房屋粉刷一新,村容村貌明显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