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7-06 00:00:00 访问次数: 基层办 信息来源:基层办
巍巍牯牛山下,有这样一位年近六旬的老支部书记,从1982年担任民兵营长算起,他在村干部的位置上一干就是30年,把自己的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大山,献给了党,让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他就是牯牛山乡冷家溪村党支部书记杨配华。
靠山吃山,冷家溪村地处有着“金窝林海”之称的牯牛山乡,金矿开采历史悠久,采金产业比较兴盛,改革开放后,金矿开采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地淘金人群蜂拥而至,小矿硐遍地开花,让沉寂的冷家溪热潮涌动。然而,“疯狂的石头”演绎财富传奇的同时,却没有能让所有冷家溪人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金矿乱采乱挖屡禁不止,村子陷入秩序乱、人心散的混乱局面。治乱要治源,杨配华上任后,从规范矿山管理着手,注重依靠群众、团结群众,在多次走访谈心的基础上,全面清理集体机动地,收回损害集体利益的矿山发包合同。此举让一些暴发户颇感无奈,却让群众拍手称快,杨配华敢于碰硬、团结群众的作风深得民心,一些扯不断的“麻纱”逐渐理顺,民风也逐渐好转。
“不能让老百姓守着金山受穷”,杨配华明白,治乱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要让老百姓实现共同富裕,整合资源搞股份制企业,壮大集体经济是关键,为此,他向全体村民发出“人人参股、人人受益”的号召,挨家挨户搞动员,给群众算经济帐、发展帐、生态帐,凭着这股韧劲,他和村支两委干部发动全村村民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集资入股1100万元,成立了鼎盛矿业有限公司,把大大小小一百多口矿井压缩至12个,今年又将压缩至6个,资源的整合带来的是村民收益和矿山资产滚雪球式的增长,如今公司总资产已达6000万元,村民变成股民后,收入实现了翻番,当初的入股本金如今价值翻了好几倍。
村民富了、集体强了,杨配华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他意识到金矿资源终究是有限的,要让村民不再受穷,走转型发展是必经之路。近几年,他带领群众开荒山、拓产业,植树造林、抚育山林、楠竹修山3000余亩,建立了茶叶基地,引进了紫艺茶叶公司,全村逐步形成了以采矿业为主导,茶叶、林业为辅的多元化发展格局。
冷家溪村山高林密、崎岖难行,境内“竖起来的路、卷起来的水”,过去村民出山靠步行,照明靠油灯,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一些村民甚至一年难得出一次山,也由于交通不便,村民种的楠竹运不出去,运输矿石的车辆遇到冰冻天气只能望路兴叹,茫茫的大山成为横在冷家溪村发展路上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要致富、先修路,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修”,面对巨额资金缺口,杨配华通过多方争取引入资金实施村道硬化工程,带领群众大干苦干几个月,使冷家溪村成为全乡第一个实现村道全部硬化的村。
过去冷家溪村由于长年河床淤积,一发大水就是“水漫金山”,为让村民过上安宁的生活,2010年杨配华四处奔波找领导、找上级争取拨款140万元,投入河床、矿山荒渣治理,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他白天忙施工,晚上守工地,日日夜夜坚守在河道上;在一些不适合大型机械作业地段,他带领村民手挑肩扛,清理杂物。几个月下来,杨配华人了瘦了,背也躬了,但为了下暴雨后群众能够睡个安稳觉,他觉得很值。
路通了、河通了,杨配华又开始琢磨着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在没有向群众集资一分钱的情况下,多方筹资60万元建起了全县一流的村部,开设了文化科技活动室、卫生室,竣工当天,村子里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男女老少像过年一样庆祝村民活动中心的建成。
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告诉杨配华,要得到群众的认可、拥护,必须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因此凡是村里重大决策、重大事项,杨配华始终坚持先由群众“说长道短”,再由村“两委”集体研究,最后由村民大会决定,使村里的每项决策都能符合村民的愿望。这些年,他从不在村里乱报条子,也不大手大脚乱花钱,上级发给他的奖金,他一分没留,全部交给了集体。
他对自己非常“抠”,可对老百姓却非常大方。他常讲,我是大山的儿子,山里每一个村民都犹如自己的亲人,尤其是贫困户,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去拉他们一把。逢年过节,他不是走亲访友,而是走访贫困户,给他们送去一份温暖。2009年村里有一个叫刘敖兵的贫困学子考上了大学,因家庭困难准备放弃学业,杨配华得知后主动上门资助其5000元,现在大学毕业后已经参加工作;村里铁匠师傅周炳发两个小孩读书,家里负担重,杨配华看其本份忠厚,先后5次借钱支持他开铁匠铺,现在周炳发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当提起杨配华,周炳发总是感激不已。
这些年,因为工作成绩突出,杨配华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授予全县“十佳红旗村(居)党组织书记”称号。面对荣誉,他总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用自己最朴实最平凡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情怀,用自己的宝贵年华在大山深处抒写了华丽篇章。